淮安堅持安全發展理念,針對全市39家液化氣瓶充裝單位、105萬余只液化氣鋼瓶充裝、使用面廣量大,流動性強等特點,采取四項措施,逐步構建起高效、有序的氣瓶管理模式,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
一是線上直播,“瓶”安數字化。創新建設液化石油氣瓶“透明充裝”監管服務平臺,通過高清攝像裝置,將全市39家充裝站納入平臺管理,各監管部門及氣站經營者登錄平臺,即可在線查看所有充裝單位的實時狀態,其中經營單位發現其他氣站存在問題的,可隨時向監管部門舉報。通過“透明充裝”服務平臺,讓充裝行為展示在公眾、同行、監管部門的視野中,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監管和社會監督作用,有效防范充裝非自有氣瓶、過期瓶、報廢瓶等違法違規行為,提高了行政監管效能,有助于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充裝秩序。
二是保險覆蓋,“瓶”安金融化。堅持“安全第一、預防為主、綜合治理”的方針,按照“政府推動、市場運作、專業經營”的原則,積極探索將責任保險機制和風控資源引入公用安全領域,為全市液化石油氣瓶提供保險保障,涵蓋氣瓶充裝、運輸、中轉、倉儲、使用全過程,同時囊括因灶具、輸送軟管、減壓閥等裝置故障引發的人身傷亡及財產損失的保險。保險約定每個充裝站累計責任限額高達1000萬元,每人責任限額達60萬元。目前,我市已有37家完成投保,完成率占比95%,充分體現了責任保險事前防范和事后補償功能,有效促進氣瓶公共安全體系建設。
三是普及宣傳,“瓶”安大眾化。安全生產月期間,統一制作了5萬余份《液化石油氣鋼瓶安全使用提示》,在各縣區氣瓶充裝單位集中張貼和發放,通過圖解氣瓶二維碼使用方法,引導液化石油氣終端用戶使用合法氣瓶。此外,監管部門按照“寧可越位、不可缺位、相互補位”的政治要求主動作為,深入超市、飯店、集貿市場等氣體使用單位和人員密集場所,發放《液化石油氣瓶安全使用提示》,向社會開展廣泛宣傳,普及“一瓶一碼”、“掃碼識瓶”等安全知識,助力營造“安全用氣、安全用瓶”氛圍。
四是嚴格檢查,“瓶”安法制化。堅持采用“交叉執法+購買服務”的方式,持續開展全市氣瓶安全專項整治。通過異地交叉式執法,解決了“地方下不了手”的問題,改善了執法偏軟的情況;通過購買專家服務,在常規檢查項目的基礎上,科學、專業、高效地排查并整改隱患,倒逼氣瓶充裝行業水平提升。2020年,全市共查處氣瓶充裝相關違法案件7起,行政處罰37.5萬元,有力保障了氣瓶充裝市場的良性發展。